為了黃河歲歲安瀾,張飛和他的家庭一家三代五位“黃河人”,相繼守護黃河70年,演繹出一家三代“黃河人”,代代相傳守初心的治黃故事。
張飛的姥爺閆家桂,1949年作為民兵參加了解放軍渡江戰役,專職修船造船。新中國成立后,他回到家鄉成為黃河修防工。1958年7月,閆家桂所在工段千米大堤塌了2/3,閆家桂和搶險隊員們拼著命在大堤上連干9天9夜才修整完好,他給家里捎話:“大堤修不好,我也就不回家了!”直到去世前,閆家桂還惦記著黃河的事情,叮囑后人一定要守好黃河。張飛的大舅閆慶彥和媽媽閆慶麗受父親影響,相繼投入到守護黃河的工作中,上世紀80年代黃河幾次重大險情的成功處置都有他們二人的舍命付出。
在外公、舅舅和母親的影響下,現在,張飛和妻子也用不同的方式守衛著黃河。2005年,張飛從部隊轉業后,在開封第一黃河河務局參加治黃工作。17年來,憑著吃苦耐勞的拼勁,他很快從普通治黃工人,成長成為一名能帶領一線治黃職工抗洪搶險的基層干部。多年來,張飛作為搶險隊隊長、養護公司經理,身先士卒、勇于擔當,帶頭觀河勢查險,累計排查險情隱患300余處,參與各類搶險200余次,確保管理范圍內黃河堤防、險工及控導工程安然度汛。
張飛的愛人王莎也是一名黃河職工,她理解愛人對黃河的情結,支持丈夫的工作,默默承擔起家庭的重擔,和丈夫一起守衛著黃河,傳承黃河人的紅色印記。
他們一家三代堅守一線,守護黃河的故事在開封被傳為佳話,由張飛主持修建的生態廊道建設項目多次登上中央電視總臺《新聞聯播》《晚間新聞》欄目,他的個人先進事跡也被多家媒體報道,他和舅舅閆慶彥參加了央視《黃河人家》《記住鄉愁》專題記錄片拍攝,向全國觀眾展示了黃河鐵軍的風采。